Skip to main content

與勞倫斯卜洛克見面




要不是一張與紙熊貓的合照,我差一點又錯過能見到他的機會。

喔,是的,我見到了勞倫斯卜洛克。

還記得2003年的冬天,在書店上夜班的我每天都要巡書店一個小時,我總會藉著整理書區的同時,順道看看有什麼書可以讀;有一天我見到了一本很有趣的書,它有一個非常吸引我的名字,名為「屠宰場之舞」。將書買回去的當天晚上,照理說應該是捲進被窩的凌晨三點,我却欲罷不能的看了半本才不支睡著,從此我就進入了私探馬休史卡德的世界之中。從「八百萬種死法」、「行過死蔭之地」、「在死亡之中」,一路看到「繁花將盡」,史卡德系列從此成為我心中的文學經典,而勞倫斯卜洛克也成了我最喜歡的作家。

初認識他的那年就有機會能夠見到卜洛克本人,有一天發現書店將他全系列的書擺置到新書平台,一問之下才知道出版社邀請他來台灣宣傳「繁花將盡」舉辦見面會,我拿到了一張提問券,可以放進抽籤筒裡向他提問,我還記得我的問題是一個大哉問:「對史卡德來說,什麼是正義?」然而我並未見到卜洛克,還記得那一天下著大雨,天氣非常地冷,我懶勁一發作,就這麼錯過了。

2011年那一次,我直到他離台才發現他來過台灣的消息;因此同樣是一個寒冬大雨的夜晚,這一次我說什麼也要去見見本尊。

到書店的時候距離簽書會尚有一個半小時,卻已經有不少人在排隊守候,我排在人群中,拿到第31號的簽名券,我早已想到要給卜老簽哪一本書,就是「在死亡之中」。

能見到他本人是真的很高興,年紀已經不小的他說起話來仍舊中氣十足,回答書迷的問題也挺有幽默感的,比如有人問了他一個非常無厘頭的問題:請問史卡德還活著嗎?他回以:喔是的,他還活著,他要我向你問好。有人請他提供一些寫作意見,他說:要記得取悅自己,此外不要對它抱著太大期望。他也提到電影翻拍的進度,原來「行過死蔭之地」已經殺青,而片商也已經讓他看過,相較之前他不太滿意的電影,這次連恩尼遜主演的版本他頗為滿意。

會場中有個書迷開口就對卜洛克說:史卡德先生你好。大家聞言哄堂大笑,那書迷繼續說:我老早把你當作史卡德了,請問史卡德有多少成分是來自於你呢?

史卡德系列之所以如此特別,就在於他是一個會伴隨真實時間老去的偵探,卜洛克有多老,史卡德就有多老,而書中滿是對時代大小事件的字字珠璣,其實就是卜洛克本人的內心真話了吧。

那麼我呢?我也將卜洛克當作史卡德了嗎?所以我才會在這個寒冬雨夜裡來到這個紙醉金迷的文青書店?無論如何,書還是書,人還是人,我只是由衷感激眼前那位親切的白髮老者,感謝他創作出史卡德系列,感謝他讓我有了一個伴隨十多年的書中好友。

而他本人又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呢?他說:我不知道,但我想他是一個比我更好的人。

喔,是的,最好的人,最好的朋友。

那書中揭露的世界既是紐約,也是台北;史卡德既是朋友,也是我的領路人。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自由之方

朱順慈 著/朱偉昇 攝影 如果有一張藥方,按時服用,日久可得自由,你願意一試嗎? 城市病了,氣血不通,諸脈堵塞,浮城心煩意亂,前路一片迷茫。 人病醫病,城市有病,要說望聞問切,從何入手? 面對城市崩壞的無力感,朱順慈寫下了《自由之方》,她在自序中寫道: 「念念不忘的,終究是自身的處境。香港病了,病在哪?如何醫?」 《自由之方》是一則城市病變的寓言,以一起失踪事件作序幕。原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流動中醫徐啟寧,一夜之間,遇上連串奇人奇事,還因此多了一個醫術比他高明、功力莫測高深的助手小張。兩個中醫,一個有牌,一個無牌,同被捲入李家三女子的病史。失踪事件讓徐啟寧化身醫療偵探,由外在環境的線索,走進病人的生活,追查病源,由身體的病追踪至心的病,醫人也醫治了自己。 各有各的病,醫人的就醫的,無一倖免,越深入病源,不禁自問:人生而為人,怎樣才能得到自由? 徐啟寧是自由身的流動中醫,他的朋友對他說: 「挺羨慕你的工作,很自由。不像我,朝九晚六,營營役役的,每天瞎忙,然後一年一年過去。」然後又說道:「像你這樣來來去去,表面很自在,骨子裡不都跟我們一樣,手停口停。我一直想起你,想到有點擔心,你這日子真過得下去嗎?」 作者自言很少看西醫,對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十分著迷,小說把養生常識結合在角色的塑造和情節的佈局中: 給一位心有千千結的病者的處方── 這是都市人常見的氣機病,你要注意養肝,肝很重要,我們靠肝來藏血, 但同時要留意適時疏洩,處理好肝,其他都是小問題。想生氣時,不要鬱 在心裡。 給一位失眠多時的患者的處方── 神歸心,魂歸肝,魄歸肺,意歸脾,志藏腎,恕我直言,你是心肝脾肺腎都亂作一團,神魂魄意志都要調理,弄好了,自然睡得香甜。 到最後失踪事件留下的線索,也跟中醫藥材有關,開給大家的一道謎題 ── 君無遠志 未竟黃蓮 待汝首烏 朝夕當歸 由《現在未來式》的城市未來寓言,到《自由之方》的當下人心病變,朱順慈念念不忘她土生土長的城市,字裡行間充滿集體的感情回憶── 地方街道的變遷,食物味覺的懷念,經典流行曲的洗禮。讀《自由之方》,我們隨著流動中醫二人組到不同地區出診,與他們一起重遊城市,以至城市記憶的某個角落,感情...

關於小說《師大公園地下社會》

新書預告 |《師大公園地下社會》 2/12 台北國際書展首賣 2/15 全國通路上市 好多年沒有用小說作者的身分說話,這些年除了工作與生活之外,我完成了一部新的小說。 《師大公園地下社會》於2018年的春天完成初稿,並於2019年初出版,前後約莫歷時四年,是一部或許被歸類於犯罪推理邊緣的類型小說。 2014年,地下社會Live House結束營業不久,師大公園住戶與商家之間的衝突方興未艾,我起心動念寫作這本小說,當時草擬的題目只有《師大公園》。寫作主題即是公園的幫派少年及其街道巷弄裡所發生的犯罪故事。 「地下社會」是什麼呢?師大公園看起來那麼平靜,哪裡會有一個地下社會存在? 「地下社會」可以是提供獨立樂團表演的Live House、是流竄街頭巷尾的街貓、是舉牌與發送傳單維生的浪人、也是公園的幫派少年與夜市的黑道。它是那些表層社會強勢和諧壓制的另外一端,被人刻意忽視卻的確存在的許多雜音。 《師大公園地下社會》的故事主軸談論的是「壓迫」。有權勢的壓迫沒權勢的、上層壓迫下層、下層壓迫下下層、大人壓迫小孩、強者壓迫弱者、人類壓迫動物……這是都市裡上演的永恆輪迴。 我寫作的主角阿虎與他的同伴骨男,是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灰色人物,即使等待著的未來很有可能是自我毀滅,他們仍要反抗,試著做些什麼,不喜歡自己覺得這個世界爛透了而什麼都沒辦法做的感覺。 每個地方都會有屬於它的地下社會,希望藉由這本小說的出版,能夠讓人聽到主流之外的一點異音。 而更重要的,我希望它是一個好看的故事。 2/12 台北國際書展首賣 台北世貿中心一館 獨立出版聯盟展位(A112) 2/15 全國通路上市 書展分享會: 02/15(五)19:00 @ 讀字沙龍(獨立出版聯盟展位) 新書分享會: 2/24(日)15:00 @ 讀字書店 小說 / 林峰毅 攝影 / 葉飛 編輯 / 陳夏民 校對 / 劉霽

兩年

  經過六本書的出版之後,飛文兩歲了。 說實在的,我們並沒有那種歡欣鼓舞的感覺,反而有一種「啊!已經做了兩年。」的淡然,這兩年飛文是怎麼走過來的,自己心裡很清楚,沒人說過出版是一條很容易的路。 記得曾經提過,飛文的開端,只是想出版一本書而已,我們是一邊從事出版一邊學習如何做出版的,若說我們任性妄為,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這些年來,出版正在經歷一場極大的產業變動,我想大家都感受到了,紙本書的銷售量連年下跌,電子書平台似乎也還在苦撐,從飛文成立至今,身邊許多的親朋好友都不斷地提醒我這個無法忽視的警訊:紙本書可能不行了,出版可能不行了,就像曾經的CD與音樂產業一樣不行了,要不然就想辦法轉變,要不然就跳船吧。 儘管如此,飛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跳進來做出版的,所謂出版業的衰頹、銷量的下跌等等,我們通通領教到了,或者說,我們根本無從比較起,因為我們從開張之初就是這樣了,也因為如此,我們甚至不能把賣得好不好的原因歸諸於大環境,因為我們尚未好過。 很幸運地,在這兩年的經營期間,即使我們沒出過什麼暢銷書,仍舊結識了許多非常優秀的業界好朋友,他們對我們菜鳥般的不識時務毫無掛懷,有書店店長接受了我們亂七八糟的那些「以展覽行銷書籍」的想法,也有許多出版同業提供我們許多實質面向上的協助,這些都是我們很珍視的事物。 兩周年的今天,我們想對飛文的朋友說:請不用因為出版現況而有什麼同情憐憫,也不需要覺得出版就是一件多麼神聖的事情,真正落實的事物不會頂著光環浮在空中,實際的說,我們只是想出版自己喜歡的書而已,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道路,就像做餐廳的想把食物賣出去,我們出版書,我們想把書賣出去,希望更多的人喜歡閱讀,如此而已。 以現況而言,飛文在電子書上的獲利非常微薄,主要的銷售也還落在紙本書上,我們不是不知道出版產業的問題,只是我們還找不到更有效的維生方法,我們還在辨析任何可能的方向。 雖然書的未來展望仍不明朗,飛文還是會秉持著出版華文創作的初衷嘗試踩穩腳步,無論閱讀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我們會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持續著出版工作,謝謝所有喜愛閱讀的朋友們,往後我們會繼續出版自己喜歡的書,努力爭取你們的認同,希望你們也會喜歡,這是我們對於自己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