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現在未來式》的源起


編按:《現在未來式》是飛文的第三部作品,兩位作者,朱順慈和陳韜文,都來自香港。

關於時間、焦慮和美好生活/朱順慈

人生不免焦慮,為了起居飲食,為了一家大小,為了事業前程,為了生老病死,為情,為愛,為成,為敗,清單可以一直寫下去,直至最後兩一伸,燈滅了,焦慮如煙散去。

有些焦慮很個人。年前生日,數轉字頭,十年又十年,中間這些時光,我為自己曾經有過的夢想做過甚麼?小時候寫「我的志願」,憧憬成為電影編劇和導演,後來因為種種機緣巧合和不巧合,竟然當上了大學老師,在傳播學系教授傳播歷史,討論媒體如何建構所思所想,探索所謂創意的可能。這樣美好的生活,感激來不及,何來焦慮,但來自心的聲音,只要想聽,就聽得到。

那天我許了一個生日願望,趁時日未晚,我要想辦法實現童年夢想。接下來兩年,靠著對時間的焦慮感,製作了一齣九十分鐘的電影《佳釀》。

獨立製作有太多限制,人力物力財力,都缺,不缺的是大伙的傻勁和熱情。多得一群好朋友陪我經歷這段快活的時光,邀請他們參與時,我總嘮嘮叨叨的把上面的話一遍,似乎每次都能觸動到甚麼,反正聽過的人二話不,全心全意幫忙完成了這事。大家沒點破的是,誰人年少無夢?但要一開始便找對了尋夢的跑道,我敢那是鳳毛麟角。

這也是《佳釀》裡跌跌碰碰和患得患失的大學生。夢想如果變成人有我有的俗套,找得到固然好,找不到也很磨人,即使以為夢想已達成,條件和環境會改變,像電影裡的父親,最後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有些焦慮很社會。《佳釀》裡的香港,在地霸權的陰霾下,鬱鬱寡歡。回歸十七年,香港集體抑鬱,病情反覆,每況愈下。1984年,中英兩國發表聯合聲明,香港人著「1997」這個期限規劃未來人生,當97成為歷史,因為基本法訂明,香港人最終能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選出自己的行政長官,我們又有了新的死線,先是2012,然後是2017,等了又等,更別五十年不變的2047

2014年,北風凜烈,為多年的等待劃上句號。未來不必期盼,昨日之日已不可留,前路茫茫,任誰也只能立足當下,黯然上路。

社會氣氛低迷,似乎只剩下妥協和抗爭之路。我在香港出生,接受教育,以此為家,要面前只有兩條路,我承認,我被巨大的焦慮感吞噬了。

《現在未來式》就在這樣糾結的心情下寫成的。故事主角叫陳元,三十三,無固定工作,感情不穩,租住要爬樓梯的唐樓,比上遠遠不足,比下綽綽有餘,過去沒甚麼好懷念,未來也沒多大懸念,卡在當下,有一日過一日。某夜,他在一個晚會抽中頭獎,獲得五次時光旅行的機會。旅行總部設在廟街,由一個外表三十出頭,聲音卻如同大叔的高瘦男主理。陳元可以自由決定往返過去或未來,第一次,他選擇到了五十年後的七月一日,原來,香港已經不再是香港。

美好生活。電影和小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故事,但事後重溯創作思路,共通點除了時間和焦慮,還有對「美好生活」的詰問。《佳釀》裡的人生教練,公司就叫做Good Life,但她也不知道自己過上了沒有。《現在未來式》念茲在茲的是,穿越時空後在時間長河的另一端,我過上了美好生活嗎?

美好生活是甚麼?似水流年,抓緊未酬的壯志、實踐對自己的承諾、追求豐衣足食、自由民主、平等互愛……當中所言的美好,有沒有優次?所謂的美好生活,是眾數,還是單數?


拍一齣戲,寫一本小,過程固然充滿高低起伏,完成後要面向觀眾和讀者,又是另一番滋味。創作人的初衷大多是好的,只是受限於才華和各式因素,作品好與壞,就輪不到作者評,照這也是一種焦慮,我感念的卻是在這三年間陪我深思有關時間、焦慮和美好生活這些課題的好朋友,謝謝你們,人漸漸老去,香港慢慢褪色,地動天搖的當兒,人間還有可信靠的情誼。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自由之方

朱順慈 著/朱偉昇 攝影 如果有一張藥方,按時服用,日久可得自由,你願意一試嗎? 城市病了,氣血不通,諸脈堵塞,浮城心煩意亂,前路一片迷茫。 人病醫病,城市有病,要說望聞問切,從何入手? 面對城市崩壞的無力感,朱順慈寫下了《自由之方》,她在自序中寫道: 「念念不忘的,終究是自身的處境。香港病了,病在哪?如何醫?」 《自由之方》是一則城市病變的寓言,以一起失踪事件作序幕。原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流動中醫徐啟寧,一夜之間,遇上連串奇人奇事,還因此多了一個醫術比他高明、功力莫測高深的助手小張。兩個中醫,一個有牌,一個無牌,同被捲入李家三女子的病史。失踪事件讓徐啟寧化身醫療偵探,由外在環境的線索,走進病人的生活,追查病源,由身體的病追踪至心的病,醫人也醫治了自己。 各有各的病,醫人的就醫的,無一倖免,越深入病源,不禁自問:人生而為人,怎樣才能得到自由? 徐啟寧是自由身的流動中醫,他的朋友對他說: 「挺羨慕你的工作,很自由。不像我,朝九晚六,營營役役的,每天瞎忙,然後一年一年過去。」然後又說道:「像你這樣來來去去,表面很自在,骨子裡不都跟我們一樣,手停口停。我一直想起你,想到有點擔心,你這日子真過得下去嗎?」 作者自言很少看西醫,對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十分著迷,小說把養生常識結合在角色的塑造和情節的佈局中: 給一位心有千千結的病者的處方── 這是都市人常見的氣機病,你要注意養肝,肝很重要,我們靠肝來藏血, 但同時要留意適時疏洩,處理好肝,其他都是小問題。想生氣時,不要鬱 在心裡。 給一位失眠多時的患者的處方── 神歸心,魂歸肝,魄歸肺,意歸脾,志藏腎,恕我直言,你是心肝脾肺腎都亂作一團,神魂魄意志都要調理,弄好了,自然睡得香甜。 到最後失踪事件留下的線索,也跟中醫藥材有關,開給大家的一道謎題 ── 君無遠志 未竟黃蓮 待汝首烏 朝夕當歸 由《現在未來式》的城市未來寓言,到《自由之方》的當下人心病變,朱順慈念念不忘她土生土長的城市,字裡行間充滿集體的感情回憶── 地方街道的變遷,食物味覺的懷念,經典流行曲的洗禮。讀《自由之方》,我們隨著流動中醫二人組到不同地區出診,與他們一起重遊城市,以至城市記憶的某個角落,感情...

關於小說《師大公園地下社會》

新書預告 |《師大公園地下社會》 2/12 台北國際書展首賣 2/15 全國通路上市 好多年沒有用小說作者的身分說話,這些年除了工作與生活之外,我完成了一部新的小說。 《師大公園地下社會》於2018年的春天完成初稿,並於2019年初出版,前後約莫歷時四年,是一部或許被歸類於犯罪推理邊緣的類型小說。 2014年,地下社會Live House結束營業不久,師大公園住戶與商家之間的衝突方興未艾,我起心動念寫作這本小說,當時草擬的題目只有《師大公園》。寫作主題即是公園的幫派少年及其街道巷弄裡所發生的犯罪故事。 「地下社會」是什麼呢?師大公園看起來那麼平靜,哪裡會有一個地下社會存在? 「地下社會」可以是提供獨立樂團表演的Live House、是流竄街頭巷尾的街貓、是舉牌與發送傳單維生的浪人、也是公園的幫派少年與夜市的黑道。它是那些表層社會強勢和諧壓制的另外一端,被人刻意忽視卻的確存在的許多雜音。 《師大公園地下社會》的故事主軸談論的是「壓迫」。有權勢的壓迫沒權勢的、上層壓迫下層、下層壓迫下下層、大人壓迫小孩、強者壓迫弱者、人類壓迫動物……這是都市裡上演的永恆輪迴。 我寫作的主角阿虎與他的同伴骨男,是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灰色人物,即使等待著的未來很有可能是自我毀滅,他們仍要反抗,試著做些什麼,不喜歡自己覺得這個世界爛透了而什麼都沒辦法做的感覺。 每個地方都會有屬於它的地下社會,希望藉由這本小說的出版,能夠讓人聽到主流之外的一點異音。 而更重要的,我希望它是一個好看的故事。 2/12 台北國際書展首賣 台北世貿中心一館 獨立出版聯盟展位(A112) 2/15 全國通路上市 書展分享會: 02/15(五)19:00 @ 讀字沙龍(獨立出版聯盟展位) 新書分享會: 2/24(日)15:00 @ 讀字書店 小說 / 林峰毅 攝影 / 葉飛 編輯 / 陳夏民 校對 / 劉霽

兩年

  經過六本書的出版之後,飛文兩歲了。 說實在的,我們並沒有那種歡欣鼓舞的感覺,反而有一種「啊!已經做了兩年。」的淡然,這兩年飛文是怎麼走過來的,自己心裡很清楚,沒人說過出版是一條很容易的路。 記得曾經提過,飛文的開端,只是想出版一本書而已,我們是一邊從事出版一邊學習如何做出版的,若說我們任性妄為,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這些年來,出版正在經歷一場極大的產業變動,我想大家都感受到了,紙本書的銷售量連年下跌,電子書平台似乎也還在苦撐,從飛文成立至今,身邊許多的親朋好友都不斷地提醒我這個無法忽視的警訊:紙本書可能不行了,出版可能不行了,就像曾經的CD與音樂產業一樣不行了,要不然就想辦法轉變,要不然就跳船吧。 儘管如此,飛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跳進來做出版的,所謂出版業的衰頹、銷量的下跌等等,我們通通領教到了,或者說,我們根本無從比較起,因為我們從開張之初就是這樣了,也因為如此,我們甚至不能把賣得好不好的原因歸諸於大環境,因為我們尚未好過。 很幸運地,在這兩年的經營期間,即使我們沒出過什麼暢銷書,仍舊結識了許多非常優秀的業界好朋友,他們對我們菜鳥般的不識時務毫無掛懷,有書店店長接受了我們亂七八糟的那些「以展覽行銷書籍」的想法,也有許多出版同業提供我們許多實質面向上的協助,這些都是我們很珍視的事物。 兩周年的今天,我們想對飛文的朋友說:請不用因為出版現況而有什麼同情憐憫,也不需要覺得出版就是一件多麼神聖的事情,真正落實的事物不會頂著光環浮在空中,實際的說,我們只是想出版自己喜歡的書而已,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道路,就像做餐廳的想把食物賣出去,我們出版書,我們想把書賣出去,希望更多的人喜歡閱讀,如此而已。 以現況而言,飛文在電子書上的獲利非常微薄,主要的銷售也還落在紙本書上,我們不是不知道出版產業的問題,只是我們還找不到更有效的維生方法,我們還在辨析任何可能的方向。 雖然書的未來展望仍不明朗,飛文還是會秉持著出版華文創作的初衷嘗試踩穩腳步,無論閱讀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我們會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持續著出版工作,謝謝所有喜愛閱讀的朋友們,往後我們會繼續出版自己喜歡的書,努力爭取你們的認同,希望你們也會喜歡,這是我們對於自己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