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那些畫蛇添足的創作者




by 林峰毅

人生不是一本小說,到了故事尾端,一切就結束了。
只要還抱持著某些想像,永遠都有其後。
-《劍客的接待》,林峰毅

在某本成語故事集裡看過「畫蛇添足」的故事。

這句成語典出《戰國策》,有一群人為了祭祀過後的酒究竟歸誰,於是比賽畫蛇,先畫好的為勝,其中一人先完成了,他取過酒壺,見其他人尚未畫好,於是他又繼續給自己的蛇畫上腳,正畫到一半,另外一人畫好了蛇,一把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牠畫腳呢?」說罷就把酒喝掉了。

這句成語的用法是負面的,形容多此一舉的人沒什麼好下場;因為從小酷愛胡亂塗鴉,我常常覺得,這句成語好像是在教訓如我這類的人。

記得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吧,我在美術課上畫火車,因為生性無聊,在每一節車廂上頭都添加了冒煙的煙囪,其他同學見了,紛紛表示「哪有火車每一節都有煙囪的啦?」小學生嘛,都很愛「我要跟老師說」這套,聽到同學投訴,老師把我叫到台前問我為什麼這樣畫?其實她並沒有責備的意思,只是想聽聽我的想法,但我哪有什麼想法呢?難不成要對老師說「因為我高興」嗎?雖然實情本來如此,但我一緊張,話也說不出口,就這麼僵在那裡,場面頗為難看。

創作者,好像就是那麼一個畫蛇添足的人(請原諒我這麼說),他禁不住生出某些想像,想像如果這樣那樣又會如何,故事裡描述的畫畫比賽是生活裡的現實寓言,畫蛇好像工作或是求學那類的事情,誰先做完誰就「有酒可喝」。

而那添上的「多餘的腳」,則是對既成現實的不滿足(要說是自作聰明也可以);為什麼蛇身上不能有腳?一首14分鐘的鋼琴曲能不能一個音符也沒有?可不可以將描繪對象的所有角度同時展開在畫布平面上? 一個寫實小說裡可不可以理所當然的存在那些魔幻元素而絲毫不顯唐突?離開安全的範圍,於是我們有了John Cage,有了立體派,有了《百年孤寂》。

曾有一個小說家語帶不屑的說,那些評論自己小說內容總是真假參半的作者們很虛偽,內容如果虛構就虛構到底,真實就應該全然真實,不要搞得不清不楚的。對此評語我感到非常慚愧,因為我就是那樣的一個小說書寫者;現實中有太多無法直接出口的疑惑,只好用另外一種方式詮釋它,《劍客的接待》即是基於這樣的理由寫成的,我經常反覆看著書中的內容(強迫症發作),看的過程卻也有許多不忍卒睹的段落,畢竟它記錄了太多寫作當下的浮動情緒與所要面對的問題,是那些不堪成就了整個故事,於是它化成蛇的身軀,而我則是那添足的作者。

前陣子看了《家變》作者王文興的紀錄片(真是好看),裡頭有一段他在國家文藝獎獲獎時的致詞,或許自覺小說內容較為艱深,他自嘲說「這部小說當年大概有十個讀者,如今出版多年,現在應該有五十個讀者吧,這不是因為做了什麼努力,只是日子長了,積少成多。」以他小說的文壇地位,這段話自然顯得謙虛,以我而言,那就實在的不得了,偶爾有人分享他們對我某些作品的感受,我都會有著不知所措的感覺,那份不知所措往往是因為自己與完成作品的距離感造成,作品有作品自己的道路,我往往只能望著它離我越來越遠;除此之外,心裡還是感到高興的,不管喜不喜歡,原來我的作品還有人看。是那樣複雜的感覺。

畫蛇添足的典故最後一句惡狠狠的說:「為蛇足者,終亡其酒。」或許這也是給創作者的教訓吧,「事情不好好做,老是想那些有的沒的。」這類的話是聽了不少,給蛇添足,往往超過一個安全的界線,自然因為不倫不類而總是失敗,「無酒可喝」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我經常在與創作者討論創作歷程的時候,看見他們談到「給蛇添足」時臉上洋溢的神采,那種表情會讓人看了打心底為他高興,到了這種時候,「有沒有酒喝」這種事情,好像一點都不重要了。


畫蛇添足。在評論此舉是否多餘之前,或許我們還可以問:畫裡的蛇,為什麼不能有腳、身上長了翅膀鱗片,口裡還會噴火呢?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自由之方

朱順慈 著/朱偉昇 攝影 如果有一張藥方,按時服用,日久可得自由,你願意一試嗎? 城市病了,氣血不通,諸脈堵塞,浮城心煩意亂,前路一片迷茫。 人病醫病,城市有病,要說望聞問切,從何入手? 面對城市崩壞的無力感,朱順慈寫下了《自由之方》,她在自序中寫道: 「念念不忘的,終究是自身的處境。香港病了,病在哪?如何醫?」 《自由之方》是一則城市病變的寓言,以一起失踪事件作序幕。原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流動中醫徐啟寧,一夜之間,遇上連串奇人奇事,還因此多了一個醫術比他高明、功力莫測高深的助手小張。兩個中醫,一個有牌,一個無牌,同被捲入李家三女子的病史。失踪事件讓徐啟寧化身醫療偵探,由外在環境的線索,走進病人的生活,追查病源,由身體的病追踪至心的病,醫人也醫治了自己。 各有各的病,醫人的就醫的,無一倖免,越深入病源,不禁自問:人生而為人,怎樣才能得到自由? 徐啟寧是自由身的流動中醫,他的朋友對他說: 「挺羨慕你的工作,很自由。不像我,朝九晚六,營營役役的,每天瞎忙,然後一年一年過去。」然後又說道:「像你這樣來來去去,表面很自在,骨子裡不都跟我們一樣,手停口停。我一直想起你,想到有點擔心,你這日子真過得下去嗎?」 作者自言很少看西醫,對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十分著迷,小說把養生常識結合在角色的塑造和情節的佈局中: 給一位心有千千結的病者的處方── 這是都市人常見的氣機病,你要注意養肝,肝很重要,我們靠肝來藏血, 但同時要留意適時疏洩,處理好肝,其他都是小問題。想生氣時,不要鬱 在心裡。 給一位失眠多時的患者的處方── 神歸心,魂歸肝,魄歸肺,意歸脾,志藏腎,恕我直言,你是心肝脾肺腎都亂作一團,神魂魄意志都要調理,弄好了,自然睡得香甜。 到最後失踪事件留下的線索,也跟中醫藥材有關,開給大家的一道謎題 ── 君無遠志 未竟黃蓮 待汝首烏 朝夕當歸 由《現在未來式》的城市未來寓言,到《自由之方》的當下人心病變,朱順慈念念不忘她土生土長的城市,字裡行間充滿集體的感情回憶── 地方街道的變遷,食物味覺的懷念,經典流行曲的洗禮。讀《自由之方》,我們隨著流動中醫二人組到不同地區出診,與他們一起重遊城市,以至城市記憶的某個角落,感情...

關於小說《師大公園地下社會》

新書預告 |《師大公園地下社會》 2/12 台北國際書展首賣 2/15 全國通路上市 好多年沒有用小說作者的身分說話,這些年除了工作與生活之外,我完成了一部新的小說。 《師大公園地下社會》於2018年的春天完成初稿,並於2019年初出版,前後約莫歷時四年,是一部或許被歸類於犯罪推理邊緣的類型小說。 2014年,地下社會Live House結束營業不久,師大公園住戶與商家之間的衝突方興未艾,我起心動念寫作這本小說,當時草擬的題目只有《師大公園》。寫作主題即是公園的幫派少年及其街道巷弄裡所發生的犯罪故事。 「地下社會」是什麼呢?師大公園看起來那麼平靜,哪裡會有一個地下社會存在? 「地下社會」可以是提供獨立樂團表演的Live House、是流竄街頭巷尾的街貓、是舉牌與發送傳單維生的浪人、也是公園的幫派少年與夜市的黑道。它是那些表層社會強勢和諧壓制的另外一端,被人刻意忽視卻的確存在的許多雜音。 《師大公園地下社會》的故事主軸談論的是「壓迫」。有權勢的壓迫沒權勢的、上層壓迫下層、下層壓迫下下層、大人壓迫小孩、強者壓迫弱者、人類壓迫動物……這是都市裡上演的永恆輪迴。 我寫作的主角阿虎與他的同伴骨男,是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灰色人物,即使等待著的未來很有可能是自我毀滅,他們仍要反抗,試著做些什麼,不喜歡自己覺得這個世界爛透了而什麼都沒辦法做的感覺。 每個地方都會有屬於它的地下社會,希望藉由這本小說的出版,能夠讓人聽到主流之外的一點異音。 而更重要的,我希望它是一個好看的故事。 2/12 台北國際書展首賣 台北世貿中心一館 獨立出版聯盟展位(A112) 2/15 全國通路上市 書展分享會: 02/15(五)19:00 @ 讀字沙龍(獨立出版聯盟展位) 新書分享會: 2/24(日)15:00 @ 讀字書店 小說 / 林峰毅 攝影 / 葉飛 編輯 / 陳夏民 校對 / 劉霽

兩年

  經過六本書的出版之後,飛文兩歲了。 說實在的,我們並沒有那種歡欣鼓舞的感覺,反而有一種「啊!已經做了兩年。」的淡然,這兩年飛文是怎麼走過來的,自己心裡很清楚,沒人說過出版是一條很容易的路。 記得曾經提過,飛文的開端,只是想出版一本書而已,我們是一邊從事出版一邊學習如何做出版的,若說我們任性妄為,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這些年來,出版正在經歷一場極大的產業變動,我想大家都感受到了,紙本書的銷售量連年下跌,電子書平台似乎也還在苦撐,從飛文成立至今,身邊許多的親朋好友都不斷地提醒我這個無法忽視的警訊:紙本書可能不行了,出版可能不行了,就像曾經的CD與音樂產業一樣不行了,要不然就想辦法轉變,要不然就跳船吧。 儘管如此,飛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跳進來做出版的,所謂出版業的衰頹、銷量的下跌等等,我們通通領教到了,或者說,我們根本無從比較起,因為我們從開張之初就是這樣了,也因為如此,我們甚至不能把賣得好不好的原因歸諸於大環境,因為我們尚未好過。 很幸運地,在這兩年的經營期間,即使我們沒出過什麼暢銷書,仍舊結識了許多非常優秀的業界好朋友,他們對我們菜鳥般的不識時務毫無掛懷,有書店店長接受了我們亂七八糟的那些「以展覽行銷書籍」的想法,也有許多出版同業提供我們許多實質面向上的協助,這些都是我們很珍視的事物。 兩周年的今天,我們想對飛文的朋友說:請不用因為出版現況而有什麼同情憐憫,也不需要覺得出版就是一件多麼神聖的事情,真正落實的事物不會頂著光環浮在空中,實際的說,我們只是想出版自己喜歡的書而已,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道路,就像做餐廳的想把食物賣出去,我們出版書,我們想把書賣出去,希望更多的人喜歡閱讀,如此而已。 以現況而言,飛文在電子書上的獲利非常微薄,主要的銷售也還落在紙本書上,我們不是不知道出版產業的問題,只是我們還找不到更有效的維生方法,我們還在辨析任何可能的方向。 雖然書的未來展望仍不明朗,飛文還是會秉持著出版華文創作的初衷嘗試踩穩腳步,無論閱讀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我們會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持續著出版工作,謝謝所有喜愛閱讀的朋友們,往後我們會繼續出版自己喜歡的書,努力爭取你們的認同,希望你們也會喜歡,這是我們對於自己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