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那些畫蛇添足的創作者




by 林峰毅

人生不是一本小說,到了故事尾端,一切就結束了。
只要還抱持著某些想像,永遠都有其後。
-《劍客的接待》,林峰毅

在某本成語故事集裡看過「畫蛇添足」的故事。

這句成語典出《戰國策》,有一群人為了祭祀過後的酒究竟歸誰,於是比賽畫蛇,先畫好的為勝,其中一人先完成了,他取過酒壺,見其他人尚未畫好,於是他又繼續給自己的蛇畫上腳,正畫到一半,另外一人畫好了蛇,一把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牠畫腳呢?」說罷就把酒喝掉了。

這句成語的用法是負面的,形容多此一舉的人沒什麼好下場;因為從小酷愛胡亂塗鴉,我常常覺得,這句成語好像是在教訓如我這類的人。

記得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吧,我在美術課上畫火車,因為生性無聊,在每一節車廂上頭都添加了冒煙的煙囪,其他同學見了,紛紛表示「哪有火車每一節都有煙囪的啦?」小學生嘛,都很愛「我要跟老師說」這套,聽到同學投訴,老師把我叫到台前問我為什麼這樣畫?其實她並沒有責備的意思,只是想聽聽我的想法,但我哪有什麼想法呢?難不成要對老師說「因為我高興」嗎?雖然實情本來如此,但我一緊張,話也說不出口,就這麼僵在那裡,場面頗為難看。

創作者,好像就是那麼一個畫蛇添足的人(請原諒我這麼說),他禁不住生出某些想像,想像如果這樣那樣又會如何,故事裡描述的畫畫比賽是生活裡的現實寓言,畫蛇好像工作或是求學那類的事情,誰先做完誰就「有酒可喝」。

而那添上的「多餘的腳」,則是對既成現實的不滿足(要說是自作聰明也可以);為什麼蛇身上不能有腳?一首14分鐘的鋼琴曲能不能一個音符也沒有?可不可以將描繪對象的所有角度同時展開在畫布平面上? 一個寫實小說裡可不可以理所當然的存在那些魔幻元素而絲毫不顯唐突?離開安全的範圍,於是我們有了John Cage,有了立體派,有了《百年孤寂》。

曾有一個小說家語帶不屑的說,那些評論自己小說內容總是真假參半的作者們很虛偽,內容如果虛構就虛構到底,真實就應該全然真實,不要搞得不清不楚的。對此評語我感到非常慚愧,因為我就是那樣的一個小說書寫者;現實中有太多無法直接出口的疑惑,只好用另外一種方式詮釋它,《劍客的接待》即是基於這樣的理由寫成的,我經常反覆看著書中的內容(強迫症發作),看的過程卻也有許多不忍卒睹的段落,畢竟它記錄了太多寫作當下的浮動情緒與所要面對的問題,是那些不堪成就了整個故事,於是它化成蛇的身軀,而我則是那添足的作者。

前陣子看了《家變》作者王文興的紀錄片(真是好看),裡頭有一段他在國家文藝獎獲獎時的致詞,或許自覺小說內容較為艱深,他自嘲說「這部小說當年大概有十個讀者,如今出版多年,現在應該有五十個讀者吧,這不是因為做了什麼努力,只是日子長了,積少成多。」以他小說的文壇地位,這段話自然顯得謙虛,以我而言,那就實在的不得了,偶爾有人分享他們對我某些作品的感受,我都會有著不知所措的感覺,那份不知所措往往是因為自己與完成作品的距離感造成,作品有作品自己的道路,我往往只能望著它離我越來越遠;除此之外,心裡還是感到高興的,不管喜不喜歡,原來我的作品還有人看。是那樣複雜的感覺。

畫蛇添足的典故最後一句惡狠狠的說:「為蛇足者,終亡其酒。」或許這也是給創作者的教訓吧,「事情不好好做,老是想那些有的沒的。」這類的話是聽了不少,給蛇添足,往往超過一個安全的界線,自然因為不倫不類而總是失敗,「無酒可喝」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我經常在與創作者討論創作歷程的時候,看見他們談到「給蛇添足」時臉上洋溢的神采,那種表情會讓人看了打心底為他高興,到了這種時候,「有沒有酒喝」這種事情,好像一點都不重要了。


畫蛇添足。在評論此舉是否多餘之前,或許我們還可以問:畫裡的蛇,為什麼不能有腳、身上長了翅膀鱗片,口裡還會噴火呢?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自由之方

朱順慈 著/朱偉昇 攝影 如果有一張藥方,按時服用,日久可得自由,你願意一試嗎? 城市病了,氣血不通,諸脈堵塞,浮城心煩意亂,前路一片迷茫。 人病醫病,城市有病,要說望聞問切,從何入手? 面對城市崩壞的無力感,朱順慈寫下了《自由之方》,她在自序中寫道: 「念念不忘的,終究是自身的處境。香港病了,病在哪?如何醫?」 《自由之方》是一則城市病變的寓言,以一起失踪事件作序幕。原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流動中醫徐啟寧,一夜之間,遇上連串奇人奇事,還因此多了一個醫術比他高明、功力莫測高深的助手小張。兩個中醫,一個有牌,一個無牌,同被捲入李家三女子的病史。失踪事件讓徐啟寧化身醫療偵探,由外在環境的線索,走進病人的生活,追查病源,由身體的病追踪至心的病,醫人也醫治了自己。 各有各的病,醫人的就醫的,無一倖免,越深入病源,不禁自問:人生而為人,怎樣才能得到自由? 徐啟寧是自由身的流動中醫,他的朋友對他說: 「挺羨慕你的工作,很自由。不像我,朝九晚六,營營役役的,每天瞎忙,然後一年一年過去。」然後又說道:「像你這樣來來去去,表面很自在,骨子裡不都跟我們一樣,手停口停。我一直想起你,想到有點擔心,你這日子真過得下去嗎?」 作者自言很少看西醫,對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十分著迷,小說把養生常識結合在角色的塑造和情節的佈局中: 給一位心有千千結的病者的處方── 這是都市人常見的氣機病,你要注意養肝,肝很重要,我們靠肝來藏血, 但同時要留意適時疏洩,處理好肝,其他都是小問題。想生氣時,不要鬱 在心裡。 給一位失眠多時的患者的處方── 神歸心,魂歸肝,魄歸肺,意歸脾,志藏腎,恕我直言,你是心肝脾肺腎都亂作一團,神魂魄意志都要調理,弄好了,自然睡得香甜。 到最後失踪事件留下的線索,也跟中醫藥材有關,開給大家的一道謎題 ── 君無遠志 未竟黃蓮 待汝首烏 朝夕當歸 由《現在未來式》的城市未來寓言,到《自由之方》的當下人心病變,朱順慈念念不忘她土生土長的城市,字裡行間充滿集體的感情回憶── 地方街道的變遷,食物味覺的懷念,經典流行曲的洗禮。讀《自由之方》,我們隨著流動中醫二人組到不同地區出診,與他們一起重遊城市,以至城市記憶的某個角落,感情

現在未來式

朱順慈  著     陳韜文  攝影     我們總覺得,最好的時光在未來。 人心若不變,可以穿梭過去未來又如何? 有些焦慮很個人,有些焦慮很社會。《現在未來式》裡的超時空時光旅行在 2014 年現實的香港出發。香港回歸中國 17 年,中港矛盾在生活各層面蔓延;政治的承諾一年又一年的落空,普選行政長官的時間表由 2012 年推延至 2017 年至天荒地老;一場席捲全城的雨傘運動令壓抑的躁動不安曝露在日光下。出路在哪裡? 作者朱順慈在《現在未來式》的超現實時空裡,給自己面對現實社會的焦慮感一處短暫的停留。

愛流離@獨立書店

隨著<愛流離>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然後帶著書了去一趟趟獨立書店小旅行,發現了一間間風格書店,遇到一些很有個性的店主,感想是,沒有想法沒有傻勁不會去搞難搞的獨立書店。有的在抗衡不讓主流替我們做 閱 讀的選擇;有的喜歡看到人們在 閱 讀時純純的樣子;有的店 內 只放 100 本書,讓書有更多空間;有的 說 人生最愛看書和寫作,乾脆過著書店人生;有的書店便是家,書店是客廳也是公共空間。一間間書店,展現了一種種另類生活態度,再 說 下去,便是一個個書與人的故事。